南方人经常谈体湿,那到底什么是“湿气”呢?
中医常提到“湿”,有一种症状是湿气重,那什么是湿呢?
1
中医所描述的体湿
所谓湿,既通常所说的水湿,属于六淫: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热之一,它有外湿和内湿之分。外湿属于外邪,称为湿邪,多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,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,其致病具有重浊、黏滞、趋下特性。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,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。
2
湿气分外湿和内湿
人体的湿气产生有外湿和内湿两种情况。环境因素导致的体内湿气重,外湿致病,多因患者伤于雾露,或汗出沾衣,或水中作业,或涉水淋雨,或居于潮湿之处而得。发病有由表入里的转变规律,因病变部位的不同而症状各异。浅则伤人皮肉筋脉或流注于关节,深则可入脏腑。
如湿郁肌表,可见恶寒无汗,发热体酸,头重如裹,身重而痛等症;湿阻经络,则见肌体重着酸痛,或经脉拘急或痉挛等症状;湿着筋骨成为湿痹,又可见肌体关节疼痛重着或肿胀、痛有定处、手足沉重等症状。外湿侵袭人体,还常兼有风、寒、暑、热等其他致病因素或病机特性,临床上也常以此作出病因或病性诊断,以为治疗依据,如寒湿相兼、风湿相兼、湿热相兼,或风寒湿三者相兼等。
3
内湿的表现
内湿可因外湿如人体,影响脾的生理功能而形成,称为湿困脾土。也可因饮食不当、劳倦思虑等原因损伤脾脏,或因肾阳衰弱引致脾阳不振而形成。因脾主运化,与人体内水液的代谢和输布密切相关,脾脏虚损,失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,则人体内水液聚而成湿,甚至积而成水。
内湿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,精神困倦,食欲不振,口腻不渴,胸闷痞满,呕吐痰涎,便溏泄泻,或尿少浮肿,或妇女白带量多等症状。内湿在人体内还可进一步演变发展。如上入胸膈,则可形成湿蔽清阳,严重者可产生神识如蒙的症状;或胸络痹阻,发生胸痹胸痛。如壅结于大肠,又可见大便下血、血色不鲜,或紫黑如赤豆汁等症状。其病证性质又有寒热虚实的不同。
4
从现代角度解释体湿
饮食习惯导致的体内湿气重。食物通过胃的消化,脾的运化后,进入小肠,直到人体排便,再进入大肠,由大肠传导出体外,而饮食物停留在小肠的这段时间,就是人体吸收运营养的过程,人体所需要的营养、水分全部从小肠吸收。
下肠壁密密麻麻排着无数的毛细血管,这些毛细血管连通人体各个脏腑、部位,脏腑和人体所需的营养、水分都通过毛细血管吸收,同时也将多余的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毛细血管排到小肠,而脏腑和其他部位的细胞在吸收自己所需的水分以后,常常在体内形成了多余的水分,如果得不到脾脏的有效运化,这些水分偏不能有效地排出体外,形成人体的湿气。
生活中注意养生可以解除湿邪。春夏天雨水多,更易被湿邪侵袭。在这介绍五种祛湿方法:
一、少盐,帮助肾排水。吃太多盐必导致更多的水摄入,如果不是出汗太多,要坚持低盐饮食,特别是对于肾脏有疾患的人来说。
二、温水澡,排毒排水。温水澡能让身体微微出汗,配合简单的按摩手法,可以得到更佳的排毒排水效果。
三、适当午睡,身体更轻盈。专家认为,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。因为过度劳累容易耗伤气血,气血不足会进一步加重水湿内停。
四、午后一杯茶,排水又减压。专家建议,每天下午开始工作、学习前,给自己泡上一杯茶,不仅可以提神醒脑,提高下午的工作、学习效率,而且由于茶叶还有利尿的作用,可及时带走体内多余的水分。
五、运动排汗最祛湿。从事适度的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,提高机体的抗病力,还可以助消化、促进气血流通,进而防止内生湿邪的产生。
能够防范的就不要等到出毛病了再来后悔,邪无处不在,也可以说是防不胜防,可能防一分就健康一分,还可以通过排来祛湿邪,不要让自己的健康成为逃亡之徒。
作者:广州中医药大学药膳养生协会李康健
指导老师:曲卫玲